封面使用 福音戰士標題生成器(lab.magiconch.com/eva-title) 生成

前言

最近要开学了嘛(其实写这篇文字的的时候已经开了),这一次的厌学症真的是非常强,就有一些感慨,所以来写这么一篇文章。

宇宙安全声明

本人只是作为学生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部分用词可能不准确,除此之外: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涉及引战、水军、反串等行为,并且不含有任何隐喻、暗示、反串、碰瓷或蹭热度的意图。本人友好和睦,家庭幸福安康,没有任何心理或精神疾病,智力水平正常。观点和言论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不涉及专业学术内容,仅仅是我个人的个人空间的一小部分。部分内容只是猜测,不代表实际情况,与我所在的群体、家庭、朋友以及所在的省市地区无关。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进行礼貌讨论,感谢指正。本文没有对任何群体进行歧视,也没有任何挑起对立的含义。我对事物的认知有限,没有专业团队支持,内容更多是基于个人的想法,如果有任何误会或歧义,请欢迎指正。本文中的内容如果与其他相似,纯属巧合。如果您对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邮件质疑,我会尽快回复。由于邮件可能很多,时间有限,短期内可能无法回复,但这并不代表我忽视了邮件。如果我没有回复,可能只是因为疏忽没有注意到。我是地球人,热爱地球的文化和文明,绝对没有任何反人类倾向。我承诺没有向三体发送过地球坐标,也没有向任何外星人、异次元文明、平行宇宙、其他宇宙或平行宇宙透露过地球的信息。我个人的性别是男性,坚定支持男女平等,不认为男女之间有先后之分。我使用的词汇较为通俗,绝无恶意。我绝对没有将严肃话题当作娱乐话题的意图。我具备平均素质,发表言论不具备任何专业性,仅供参考。我对我发表的内容负有全部责任。如果内容与其他相似,纯属巧合。

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式教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总共1443497378人,即14.4亿人;0—15岁(即最高至初三)人口为268707162人,即2.7亿人,也就是说即使是初中以前的未成年人都有2.7亿人,可见其人口有多大。

那么,人多带来的后果就是资源有限(在此仅讨论教育资源),每个人所分配的资源极少,也就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种一个班才十几个人,同时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

竞争激烈,家长也会开始担忧,毕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因此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学习上也就会越来越卷,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以下是GPT的补充:

在教育领域,追求高效率和快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应试教育模式长期存在,考试成
绩被用作选拔学生和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这进一步导致了培养"书呆
子"的倾向。

为什么会很失败?

由于其越来越卷,家长也会越来越担忧,会对孩子做出更高要求,而孩子处于青春期,所以没法互相理解对方,导致关系变差,进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GPT的补充:

首先,过度强调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他们
变得对于标准答案的背诵和机械记忆重要性远胜于思考和实践能力。这种情
况严重妨碍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其次,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导致了过重
的学业负担和严重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
问题。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
育差距拉大,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未来

对未来,我仍然报悲观态度,由于“恶性循环”,到我们这一代,大概率还是会“重蹈覆辙”。即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基建(即体力劳动)所需的人可能不需要太多,中国仍然有14亿以上的人,国家不可能养每一个人,所以还是需要继续内卷冲击上层。

以下是GPT的补充,我认为纯属扯淡():

未来,中国式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部门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核心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应试教育
模式需要逐步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评价的教育模式,并减轻学生的
学业负担和压力。此外,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政府
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为了实现教育改革,除了政府的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有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学校应提供多元化
的教育课程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社会应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和关注,推
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其他

哦,你问 文心一言的回答?它回答到一半直接被强行截断了?

还有,写完这篇文章刚好收到停课的通知,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参考文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__中国政府网

ChatGPT的回答(此链接将指向ShareGPT)